陈瑾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农文旅融合,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20251259号)收悉。经综合省农业农村厅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农业农村厅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按照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及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相关要求,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对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农文旅融合,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我们高度重视,将其作为重点办理事项,由曾晓峰副厅长亲自领办,多次带队深入地市、县区、镇村开展调研,并督促指导乡村文旅工作,切实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强化政策规划引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一是优化文旅布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编制《广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广东省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广东省南部滨海旅游带发展规划》《广东省北部康养休闲旅游带发展规划》,目前已形成规划纲要和规划说明书初稿,并召开多轮专家论证会修改完善。二是推进文旅业“双百”项目建设。成立推进文化旅游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专班,印发《推进全省文化旅游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分片负责工作方案》,定期组织收集更新全省一百余项文旅投资在建重大项目、一百余项重点招商项目动态信息,督导实施进度平稳推进。落实中央和省级2025年财政资金3.5亿元投入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深化乡村产业融合。深入实施《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十四五”规划》,科学布局乡村休闲新业态,以“生产+加工+旅游+营销”全产业链为指引,丰富农业生产基地消费功能,鼓励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传承发展岭南优秀的农耕文化,多元化开发乡村休闲产品,有效拓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及增值增效空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深化农文旅融合试点,探索发展新模式。一是促进农业、林业与文旅业融合发展。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南粤森林人家等品牌,充分发挥休闲农业横向连接作用,持续拓展生态涵养、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等功能,围绕季节特色设计主题产品,大力推广“乡村+节庆”“乡村+非遗”“乡村+文创”“乡村+演艺”等模式,开发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乡村文旅产品。举办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大赛,打造承载地域故事的乡村文创产品。依托农事运动会等品牌赛事活动,整合休闲农业资源,形成“赛事引流—场景消费—乡村增效”良性循环,集聚城乡要素,拓展农业一二三产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赋能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培育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深入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引导支持县、乡加快培育文化及旅游新业态,激发乡村产业新动力。2024年,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教育厅、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深入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等6个国家部委《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施意见》,扎实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广州市从化区、佛山市南海区、江门市开平市、茂名市高州市先后列批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地区;广州市黄埔区、梅州市大埔县、茂名市高州市、肇庆市怀集县下帅乡等16个县(区)、镇(乡)确定为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地区,列入国家、省试点地区总覆盖行政村落2399个,人口1101.7万人。截至2025年6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共拨付560万元资金对试点工作予以支持,提升县域文旅产业发展能级。三是开展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调研和推荐。进一步落实省“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印发的《关于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的工作方案》,加强对试点单位的调研和指导,起草《2025年农文旅融合发展优质项目遴选工作方案》和《2025年农文旅融合发展优质项目评价办法》,经商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会同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污污漫画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2025年农文旅融合发展优质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在全省首批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区域开展推荐、优选工作。配合省参事室赴湛江、茂名等市开展农文旅融合项目深度调研,协助撰写调研报告供省委、省政府领导作决策参考。
(三)联动开发文旅资源,打造“粤美乡村”旅游品牌。一是持续创建全国农业重点县。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开展申报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工作,并对以往年度获评的休闲农业重点县实施监测。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8个,让“国字号”品牌助力发展。二是推进文旅特色镇提质升级。积极发挥31个创先级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优势,围绕“品牌提升、服务升级、产业融合”目标深化建设;同步指导各地市结合“百千万工程”开展文旅特色品牌梯度培育,组织认定第二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入库级)。委托新快报承担文旅赋能“百千万工程”工作成果梳理及宣传项目,截至6月底,已完成对11个文旅特色镇(村)的原创采编报道,在新快报特约专栏上线。其中,部分报道被“学习强国”转载。三是争创世界级乡村品牌。全省80%以上村庄积极建设美丽宜居村,截至目前,已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2个,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5个,获评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365个。积极指导并择优向文化和旅游部推荐4个特色乡村申报联合国旅游组织评定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目前,佛山市顺德区逢简村、广州市番禺区大岭村、惠州市博罗县上良村、韶关市仁化县瑶塘村均已列入文旅部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储备名单。其中,广州市番禺区大岭村已通过文旅部遴选,获得向联合国旅游组织推荐资格。四是引导乡村文旅资源连片开发。推出48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0条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环南昆山—罗浮山”乡村旅游集聚区、肇庆贺江碧道画廊乡村旅游集聚区等50余个乡村旅游集聚区,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五是深入开展文旅宣传推广。按照文化和旅游工作部署,策划组织2025年“强基焕新 共筑未来”旅游景区新供给新需求对接交流活动,汇聚了全国各省(区、市)文旅部门、行业协会、旅游景区、文旅企业及专家学者近400名代表,为全国旅游景区搭建焕新升级平台,推进跨界合作,实现供给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消费力。开展“请到广东过大年”“请到广东过五一”等系列宣传活动,推广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及特色民俗,吸引各地游客来粤度假旅游。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端午前后连续推出“粤端午 粤快乐”广东龙舟宣传片、“当燃龙舟 粤拼粤勇——端午一起到广东看龙舟”直播、《佛山叠滘・最燃龙舟》短视频、《舌尖上的龙舟味道》宣传片、《今日宜・端午》文化短片、《主播说联播》端午特辑等,展现广东乡村民俗文化魅力,实现文化传承与文旅消费的双向赋能。
(四)规范乡村酒店(民宿)发展。指导发布《乡村酒店质量规范》《乡村民宿质量规范》2项省级地方标准。2024年,打造31家国家等级民宿、182家省级乡村酒店(民宿);2025年组织各地开展等级乡村酒店(民宿)申报动员工作,每个地区择优储备2-3家乡村酒店、10-13家乡村民宿作为推荐单位。连续两年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奖补,发挥示范效应。举办广东乡村酒店(民宿)资源推广活动暨清远市文旅招商推介会,印发《广东省乡村酒店(民宿)发展成果展示手册》,邀请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为行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组织梅州蕉岭、惠州博罗、惠州龙门等县(市、区)乡村酒店(民宿)开展项目招商引资推介。举办促进乡村酒店(民宿)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乡村酒店(民宿)经营素养提升等活动,委托第三方通过跟岗学习、实操培训等方式,对全省乡村酒店(民宿)经营管理者开展培训,为乡村民宿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完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推动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题的乡村公共文化新空间,对首批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片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共予以840万元的专项资金补助,推动全省至少建设31个乡村公共文化新空间,助力涵养文明乡风、赋能乡村发展。二是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升级。加快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创新发展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支持15个欠发达地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项目资金3000万元,计划推动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或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不少于20个。
(六)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一是保护好基层文化生态。全面推进广东省落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组织各地核查镇村重要的古老建筑、乡土建筑、农业遗产等,摸清乡村文物资源,为后续保护利用夯实基础。二是创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方式。出台《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广东省革命遗址认定标准(暂行)》,在法制化轨道上深化革命文物保护。公布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开展革命文物现状调查和安全风险评估,进一步摸清我省革命文物家底。三是活化利用乡村文化遗产。举办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潮州)主会场系列活动和广东省第六届非遗购物节,组织全省乡村地区的非遗项目进行现场展示展销,同步发布30条遍及全省乡村地区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助推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举办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广东省主会场活动,举办博物馆之夜暨启动仪式、2025年大湾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大会、张九龄主题展览等活动,启动首批广东省革命文物主题实体游径建设工作,举办2025红色文化轻骑兵活动,创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农业农村厅将持续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推动县镇村农文旅产业加速发展,激活“百千万工程”发展新动能。
(一)开展2025年农文旅融合发展优质项目培育工作。联合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优选一批带动效益明显、发展潜力大且产生可量化“文旅兴农”效益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优质项目,给予重点培育及资金扶持。
(二)提升县域文旅产业效能。以建设和提升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及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文旅融合发展区、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效能作用为抓手。推动20个列入国家、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地区结合当地文化传承、区域特色、资源禀赋等,从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文旅融合等方面培育文旅市场主题。
(三)丰富乡村文旅产品供给。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推进文旅特色镇、村提质升级,积极打造旅游景区、度假区,加快形成以文旅融合为主线,拓展体旅融合、交旅融合、商旅融合、康旅融合、教旅融合、农旅融合等产品体系,提升滨海旅游、温泉康养旅游、美食旅游、低空旅游等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用好用足现有相关金融支持政策,并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促消费扩内需专项行动方案》,大力促进乡村振兴旅游项目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四)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镇村公共文化设施融合发展,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持续打造嵌入生活场景的乡村文化新空间。办好广场舞大会、四季“村晚”、“广东村歌”等群众文化活动,推进“粤读通”、广东“艺术晚课堂”等惠民项目。建设“书香暖山区”爱心阅览室,开展乡村数字说书人推广计划,推进新时代乡村阅读。
(五)进一步加强县镇村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着力推动文物古迹、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编制完成《广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海陆丰革命文物保护片区专项规划》,推动革命文物连片保护。完善广东省流动博物馆精品展览直达基层机制。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省农文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污污漫画
2025年7月23日